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   
 
 
在线捐款
银行汇款方式:
账户名:澧县彭山寺
帐号:1908 0720 0902 1907 088
开户行:中国工商银行常德市支行
邮局汇款方式:
地址:湖南省澧县艳州彭山寺
收信:主持
邮编:415500
网银在线支付入口>>>
点击排行
推荐阅读
您现在的位置:彭山寺 >> 禅茶文化 >> 浏览文章
禅茶文化与现代生活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9年11月18日 来源:本站原创  【字体: 】  
茶文化,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。
 
据说在唐朝,曾有一个秘密的诗会与茶会,由三个至友组成:
一是写《茶经》的陆羽,他的思想是儒家;
一是出家人皎然,他的诗空阔透明,是佛家;
一是女道士李治,才貌双绝,是道家。
 
这代表儒、释、道文化的三个人,品茶写诗,创造了唐代茶道的格局。
 
历史上,各家各派的思想与生活,经常无法相容,唯有茶,齐家治国的人爱之,解脱生死的人爱之,羽化登仙的人也爱之。
 
可见,茶,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文化的范畴,融入到了普通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。

现代人对普洱茶很讲究,认为普洱茶是“现代城市人病”最好的“保健品”,诸如:高血脂、肥胖、精神烦躁、情绪不安。普洱茶能“治病“不仅从生理上,更从心理上安抚“城市人”。“城市人”离开大自然的时间太长了,渴望回到山里去,但有许多人做不到,只好借一杯普洱茶抒发回归山里、回归农村的情怀。尤其是白领的中年人,这种需要更强烈。普洱茶的独特文化特征、品饮特征,目前还没有替代品。当然喝茶要喝纯正的茶,现在社会上假茶太多了,喝野生茶对身体有益,喝假茶有害身体,喝茶要识别真假很重要。

品茶,就是感悟人生,享受生活。
 
有诗说:“闲观叶落地,静坐一杯茶”,这是人生的享受和感悟。在休闲时刻,一壶清茶,几缕书香,这便是独处时的至上幸福,更是禅意人生的美妙享受了。

在这个浮躁喧闹的时代里,现代人有着太多的诱惑。人们的心里,总是装满了欲望和追求,急功近利,骚动不安,难以停下脚步,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。
 
喝茶,能够清洗人的内心,而享有清静的生活,方是内心深处幸福和安宁的真正源泉。
 
当今的时代,是一个形形色色的诱惑增多,和“我执”的思想浪潮甚乱的时代。能在诱惑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宁静,能在平淡的生活中陶冶自己,是需要一种良好的清净的心态的。
 
因此,一个人能够长期享用清净,静下心来喝杯茶,品赏甘味茶香,其乐无穷,滋润心田的禅茶就必须有很高的品格修养,也是难得的福分。没有清净的人格,决没有享用清净的福分,更体会不到清净的妙处。
 
因为对于缺乏修为的人来说,过清净的日子不是享福,而是“苦忍”,苦忍不住必定要生出很多烦恼来,佛教讲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谛以苦为首。人生有多少苦呢?
 
佛以为,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等等,总而言之,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,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,都可以给人带来“苦恼”。佛法求的是“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”。参禅,即是要看破生死,达到大彻大悟,求得对“苦”的解脱。
 
茶性也苦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茶苦而寒,阴中之阴,最能降火,火为百病,火情则上清矣”,从茶的苦后回甘,苦中有甘的特性,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,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茶时,品味人生,参破“苦谛”。

然而,人生的苦恼,归根结底是因为“放不下”。所以,佛教修行特别强调“放下”。
 
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:“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,否则徒劳无益。”
 
“放下一切”是放什么呢?
佛教讲:“放下”,并不是枯木死灰,并不是逃避责任,缺乏承担。而是枯木逢春,枯木生花。
 
消除幻想以后,更要让自己智慧的心,大爱的心活过来,去帮助大家服务大众。
 
总之,身心世界都要放下。
 
放下了一切,人自然轻松无比,看世界天蓝海碧,山清水秀,日丽风和,月明星朗。
 
品茶也强调“放”,放下手头工作,偷得浮生半日闲,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,放松一下自己内心的牵挂。

自古以来,禅与茶,便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 
佛教认为:茶有三德,即“坐禅时通夜不眠;满腹时帮助消化,茶且不发。”有助提神醒脑、清心养性、参禅入定,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。
 
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,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。
 
唐代《封氏闻见录》记载 :“学禅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。人自怀伽,到处煮饮,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。”

饮茶与佛教的结合,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,而有种种利生功用的茶叶渐渐成为僧人修行不可或缺的助道之物。
 
唐代百丈禅师创《清规》,设丛林规矩,其中多处提到“茶”,如“茶鼓”(击此鼓召集大众饮茶说法)、“打茶”(参禅一炷香后供僧人饮茶稍事休息)、“奠茶”(供养佛菩萨)、“普茶”(请全寺僧众饮茶)等,又有“茶头”、“茶堂”、“施茶僧”等名目。
 
所以说:佛教寺院中,茶道与禅道,确实是密不可分的事例。可见,茶意可通禅的缘故,这就是茶禅的形成。

禅,梵语禅那,译为静虑。静,就是指内心的清净安宁,是禅的本质内容。佛教在茶中溶进“清静”思想,通过“和静怡真”,把“静”作为达到心斋坐忘,涤除玄鉴。可以说,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。在静坐静虑中,人难免疲劳发困,这时候,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,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“朋友”。
 
佛教强调 “常乐我静”。人生有静的修养,就能明白一切事理,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,从平凡的小事中,去契悟大道。
 
茶道与佛教之间,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。

关键字:
编辑:admin
图说资讯